一印一世界,解读诗中的微妙之处:何积石《印学百咏》读后

2020-09-09 16:47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3054

我很久没见过何继时先生了。这是去年十二月上海美学学会第一次书画艺术展。作为一名新成员,何继时提交了一幅以笔画干裂、枯萎、衰老为特征的山水画。开幕式结束后,作为协会会长,我请参展商合影留念。没想到,何继时不但不配合,还不客气地说:"我最不喜欢做的事就是参加这种活动。" 这使我感到很尴尬,也让我大吃一惊。这种行为的异常反映了人格的孤独。老实说,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不是很好。


后来,在上海美学会会员组和书画专业委员会,他经常看到自己的印章和诗歌作品,逐渐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一次,我和毛先生谈过何继时的雕刻。他说:"何继时是好的。" 虽然他的评论是轻描淡写的,但却透露了两点消息:第一,何继时有影响,否则毛就不认识他了。何继时有艺术造诣。由于毛是上海的书画评论家和艺术鉴赏家,所以很难得到他的肯定。这让我觉得他的骄傲似乎有资本。


我从微信那里了解到他的那一段时间,正好是新冠肺炎爆发、预防和控制疫情最紧张的时期。当时,人们住在家里,所以他们不得不通过微信交流信息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围绕新冠肺炎疫情的根源和责任的争论,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和分裂。除了艺术,何继时偶尔转发一些关注现实和当前政治的帖子。他们务实,关心国家和人民。这让我觉得我们的价值观是一致的。这比有共同的艺术爱好更重要。所以我主动给他写了一封私人信件。


后来,在微朋友圈里,我成了他分享的艺术作品的读者。他不仅经常展示自己的绍图佛像版画,还不断分享自己的新诗,用七言或古词牌唱物,唱史,唱艺术,达到了一切皆可吟诵的自由王国。一个现代人能做到这一步,实属不易,可敬。最近,他收到了他送的礼物《印度百用》(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0 年版)。此书以诗咏印,图文并茂,展读一遍,为奇书叹息,分外赞叹。作者希望凭借此书寻找和理解自己的 "知音",所谓 "钝刀千年寻梦,古印度魂追至今。读过启蒙运动前的荣枯,诗铸旧社会的知音"(见书 "导论")。


《印度百咏》涉及 "印","咏" 两个主题词,以 108 个七字唱出 "印度","印度史","印度","印度话",这是一部诗歌作品集还是一部印度学著作?这关系到如何定位全书的性质和成就。通读全书可知,虽然作者能自如而巧妙地驾驭七首绝对诗,以吟咏 "印度","印度历史" 和 "印记" 的特色和成就,表达自己对印的看法和见解,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本书的主要价值不在于 "诗",而在于 "印"。也就是说,这是一部以 "诗" 论 "印" 的印刷专著。"诗" 在这里只是吟咏 "印" 的手段和形式,阐释历代各自对 "印","印史" 和 "印记" 的认知和理解,才是本书的目的和旨趣。



作为一部关于印刷的专著,作者对印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放在本书后面的 182 至 216 页,这里应该放在前面讨论,以便了解作者的印刷思想和主体意识。这一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从 "求印","选印","管印" 到 "识印","阅印","藏印",对印章的介绍,创作,鉴赏,收藏的全过程都有自己的见解。二是对印章技法 "刀法","字法","章法" 的看法,以及属于微印理论的 "气韵","神韵","意境" 的印章美的真谛。三是对宏观印刷理论中的 "印物正名","印源时机","画印缘","金石开","印坛联想" 等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印章虽为 "篆刻",但不只是 "篆刻"(182);虽然它与 "刀法","词法","章法" 密不可分,但它的 "魅力" 不在于 "刀法","词法","章法",而在于 "气韵","意境","人格精神"。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七言绝句字数有限,意义不全,每首诗之后,作者都有一篇短小精悍的古文札记,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使作者的思想表达得很清楚 "," 从‘字法’来看,篆体是篆体界的主流 "," 但禁用真草,官行,更有违形象之形 "(182)。这不符合印章的" 人文符号 "属性,只好" 尽其所能 "加以纠正。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在微信群里刻的印章,多是" 形象 "的佛印了。对于印度历史上传统的秦汉明清两峰,他质疑道:" 印度世界有没有两峰,我们追根溯源时需要认识它们。君不见双龙图跃起,明清只是痕迹 "(《印源时序》)在他看来," 殷商踏实,秦汉昌盛,隋唐转型,明清时尚 "(186 页)。



然后是先秦时期的 "古印" 印体,战国时期的 "玉印" 印体,先秦后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封泥" 印体,后来普及的 "石印" 印体,以及玛瑙,水晶和动物牙角组成的 "石齐" 印体得到印章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由印章的质材,形制和印面组成的‘印体’。从质形上看,‘陶牌’的印体最早,是‘印界第一’(36);从印面上看,既有文字,又有图像。印刷表面称为 "小形涂印"。"文字印刷的本质是" 文字印刷 "。在这两者中,文字印刷是主要的一种。因此," 印度风格 "与写作的关系更为密切。一般说来,书法分为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它们当然构成了不同的印刷风格。而以印体选择书体也深入到" 秦篆 "," 苗篆 "," 甲骨文 "," 钟鼎书 "," 吉锦书 "," 古陶书 "," 竹简书 "," 鸟虫书 "," 古砖书 "等方面。何济时先生对这些不同的文字和材料的不同" 印 "特征和影响作了一些评论," 如《古陶文字》的印章风格咏曰:"立物超奇养酒,绳规合拍留痕。序长感虚实,跋有雅致之誉。《苗传文》篆体赋:" 变形篆书出新招,精致中心不应呼。躲得聪明笨拙,盈亏推理圣洁清晰。《诗契吟诗》:"玛瑙晶多齿角,存丹作老歌。登高是一句惊人之语,足见美名靠玉珂"(见本书第 2 至 46 页)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不满足于用抽象的文字评论这些具象的 "印体",配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其阐发的意义。


本书的第二部分,为我们详细展示殷商,西周,春秋的印章,从战国到清代的官印,私印,以及从民国到新中国官印,私印的代表作品,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不同的时代,"印风" 因时而变,所以呈现出印度历史的演变。对此,何济时在《印源计时》中作了总体概括。这种概括是在仔细研究每个时代的官印和私印的基础上作出的。如《战国官印》:"挥师即刻夺郊,悬头村叫菜"。善通楚秦语言,又能敲齐鲁书信。《咏唐人私印》:"访友开元梦有因,撞钟踏沙人。" 王维烛求诗,杜甫寻花养神。元代官印:"迎月霜虹鱼尾送,遮天烽火马头燕。" 呜呼,汉代地迁权,八思巴万独印。《雍〈共和官印〉》:"红星饰神州,仿宋之字形为上游,立志千年改良路,圆九派赞歌。" 这样,该书就具有了中国印章简史的功能。



然而,印书史不是印象史,印书史。早期印章作品保留,但不留刻名。随着印章艺术的发展,元代产生了以画配书著称的艺术家。从此,篆刻成为与书,画,诗并列的艺术品种。因此,我们不仅可以理解元代赵孟頫的 "书画诗印四绝" 之风,而且可以理解吴秋的 "印学先驱",明代文彭的 "校印始祖",顾康德的《古印谱集》是最早的 "求真印迹典范",朱坚的《印章要略》是最早的印学原理著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印刷理论以及为该理论服务的印刷谱的研究。除了完成《中国印章简史》一文外,何先生还带领我们开展了《中国印度简史与印度研究》的巡礼。印画诗相伴。


《印度百用》由印刷语言,印度风格,印度历史,印度印刷史四部分组成,是当代印刷家将对艺术的诗意与史学理论相结合的奇书。该书的奇妙之处还不止于此,版面设计也颇有匠心。翻开后,其右页为诗歌评论,左页为相应的印章作品精选,互补共生,相得益彰。在此之上,邀请国内 100 多位书法名家,如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秋君,以一人之力写诗咏印。作为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放在右页左下方,与右上方的印诗兼顾。于是,通过这本书,除了跟随何济时学习印刷,鉴赏印刷外,还领略了当代中国书法作品收藏的额外收获。


何吉石,初中六、八年级毕业,没有上大学深造,但自学很成功。学习书籍,绘画,诗歌,特别容易控制印刷。他在上海的画廊和其他地方举办过个展,他的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印刷博物馆等单位收藏。他出版了许多关于印刷的专著。虽然这本书的主要成就是在印度,但诗学的成就不应被低估,它是诗学与印刷相结合的产物。他崇拜印度历史上的先贤。然而,我们不仅在学习历史,而且还在创造历史。谁能否认,这 "百首印度研究诗" 与古人相比,是继印度研究的前辈之后呢?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时尚界"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